全球快消息!大江东|基层抗疫⑳:看上海这个人口大区,如何做到了救治关口前移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时间:2023-01-09 18:06:45

“我们竭尽所能,作为上海的人口第二大区,目前基本能够从容应对高峰。”1月5日晚,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杭文权这样告诉大江东工作室。


(相关资料图)

平静的一句话,在2023年新年第一周这个时间节点听到,却有些“惊掉下巴”——随着奥密克戎感染重症高峰逐渐到来,对于任何一座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保健康、防重症、降死亡”的任务都十分沉重。什么样的底气,让一个常住人口265万的城区医疗卫生部门管理者这样说?对抗新冠大流行,也是一场资源战,闵行区储备了什么“秘密武器”?

大江东工作室在闵行区实地采访,的确找到足以让他们赢得眼下这场新冠感染救治阻击战的密码。

“密码”,不只在某种新冠特效药、增配的CT机、扩容的急救室和病床数,更在于上下合力、高效管理的机制,在于扎实的社区医疗能力与渐趋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让一、二、三级医疗救治资源顺畅衔接、盘得更活,让大医院人满为患、挤到插不进脚的场面一出现就被迅速疏解。“关口前移”成功实施,越来越多的患者赶在病毒大量复制、重症化之前,就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社区留下一个轻症,三甲能多治一个重症”

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轻诊室”,不少患者在就诊

“看片子,显示肺部可能有炎症,再去验个血吧!”1月5日,上海市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轻诊室”内,医生给一位“阳”了十几天后仍旧咳嗽的患者开了验血单。

到社区医院看肺炎,一个月前对很多市民来说绝不是首选,但眼下,这间诊室外也排着队。具备输液和氧疗功能的急诊区,下午3点,患者已经全满,一直坐到诊间外的走廊上。

“轻型、普通型患者,这里都可以接。”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凌说。社区卫生中心是抗疫第一道防线,近一个月,中心加速提质扩容,尽最大努力将轻症患者留在社区诊治。

第一个阶段,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建扩容的是急诊发热门诊,方便周边患者就诊、配药,增开的“夜间微急诊”工作日服务至24时,周末至22时,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中心在去年12月最高日门诊量曾达5382人次。随着感染高峰过去,近一周来已降到每天3000-4000人。

救治高峰期来了,在区卫健委指导下,发热哨点被迅速改扩建为“轻诊室”,输液位由24个扩充到50个,吸氧位由9个增设到12个。在原有医疗设备基础上,紧急采购了50台指氧仪、12台制氧机、6台心电监护仪、5台除颤仪、2台无创呼吸机。最近又增购了128台指氧仪,分配到莘庄镇每个社区居委和家庭医生。

“氧饱和度掉到93了,胸口憋得慌,我赶紧过来了。”72岁的谢老伯查下来没有肺炎,但肺部有老病灶,顺利吸上氧,感觉好多了。“这样的患者,如果我们治疗能力跟不上,就一定会拥到三甲医院。”陈凌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留下一个轻症,三甲医院就能多救治一个重症、急症。”

这里留住的,还有不少从上级医疗机构转诊来的病人。闵行区有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作为区域医学中心牵头组成的南北两个片区医联体。作为北部医联体成员,很多患者在闵行区中心医院就诊之后,会拿着处方回到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后续的挂水、氧疗等。

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大厅坐满了患者

1月1日,元旦,上海新冠感染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就前往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察看发热患者接诊流程、患者数量以及救治资源配置等,现场培训指导解决难点问题。

“对新冠治疗,最初我们是陌生的。经过几次线上和面对面专家培训,我们现在比较熟悉了。”该中心家庭医生顾昊说,因为对社区常年服务的患者基础病非常熟悉,能更早更准确识别高风险人群,“区里将有限的抗病毒小分子药物优先供应给社区,因为一般要在感染5天内使用,我们采用线上会诊等方式迅速审核把关,对高风险患者尽早开具。”

闵行区开通120转运绿色通道,家庭医生工作手机号码录入市120系统,由家庭医生拨出的120电话,会落实优先转诊。“对急救人群的判断,我们比家属更专业,急诊送诊会更有效率。”

大江东采访期间,正遇上到在该中心就医的一位高龄老人指氧饱和度急降到80多,且有气促表现,接诊医生立刻联系120。几分钟后,救护车开进来,迅速将老人送往闵行区中心医院。

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情况,是闵行区充分发挥社区卫生中心网底功能、加强区域分级诊疗、科学实施分类分层诊疗的一个缩影。为分流区域性医疗中心压力,去年12月30日起,全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日间“轻诊室”,提供吸氧、血氧饱和度监测、输液、心电监护等全方位诊疗服务。截至1月3日,已累计服务6878人次,其中输液5400余人次,氧疗940余人次,有效缓解了上级医院压力。

“病人不动,资源动、专家动”

走进闵行区中心医院,压力扑面而来。救护车一辆接一辆停在急诊楼,患者迅速被抬下;楼内外,不断有家属推着轮椅和床来回奔走;急诊大厅内,床和轮椅已摆到收费处前;连急诊儿科区域,都躺着高龄老人……

闵行区中心医院急诊楼前,救护车一辆接着一辆

“已经好多了,去年12月底那几天,我们这个区级医院里最宽敞的急诊大厅,连走路都难。”闵行区中心医院执行院长任宁说,12月前,医院急诊最多时每天约350人次就诊,现在每天超过1000人次,最高峰时达2290人次;平时医院每天来救护车60辆左右,现在最高到了214辆。

为了迎战急诊高峰,医院紧急扩容——闵行区中心医院急诊区和住院区中间,被一条莘凌路隔开,为避免社会车辆影响120进出,闵行区委区政府将该路暂时划为医院内部路,畅通急诊患者就诊通道;为了缓解急诊楼空间压力,去年12月底,区委书记带队现场办公、通水通电通空调,将医院新建的闵行-复旦上医创新研究院一楼,迅速改造成为急诊二区,20名急诊内科医生入驻,8间诊室齐开,大大缩短患者等候时间,也改善了就医秩序。

“医院810张床位,现在住了836个患者。”该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李平卫说,院里呼吸内科及其他内科、外科医生混编,高效调度,集中力量资源,在多次开展培训的基础上,力争达到院内各病区诊疗同质化。

“全院资源现在都在保急诊。”该院急诊科主任孙克玉说,急诊科编制26人,还有12个规培生,院里又支援了13位医护人员,连急诊内科出身的行政人员都回来了,“对新冠救治来说,市、区组织的培训、学习一直没停过,病毒性肺炎本是急诊经常碰到的,整个医院还有专家团队在支持。”

闵行区中心医院急诊大厅

“对抗新冠,打的就是资源战。”任宁说,闵行区中心医院向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成医联体,向上与市级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成医联体。对轻症患者,开好药到社区输液、氧疗;对危重症患者,来自中山、瑞金等医院市级专家每天来查房会诊,“我们逐渐达到紧平衡状态,运转比较有序。”

据大江东工作室了解,去年12月中旬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成立市级重症专家组,通过市级专家巡查会诊、落实双向转诊、定点下沉指导、远程会诊等方式,统筹安排重症救治专家力量,加强重症患者的预防与救治。

为缓解闵行区中心医院和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两家区内医联体牵头医院的床位压力,闵行区卫健委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病房资源,腾空300张床位,承接康复期新冠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经验丰富的家庭医生和护士组成医疗团队,在两家上级医院专家团队指导下,执行医嘱,全力保障下沉病房患者的救治,让两家医院能够更早腾出病房,收治更多急重症患者。

目前,闵行区中心医院每日能分流近40名康复期患者到社区医院病房,确保急诊抢救室内的重症、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收治。

“病人不动,资源动、专家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向市级医院转出过一个危重症病人。”任宁语带自豪。

养老院护理院都有医院对接

氧疗、抗病毒治疗、抗凝治疗、激素治疗、营养支持、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安宁疗护……在民办的上海快乐家园护理院,介绍起对院内老人感染新冠后的治疗,快乐家园护理院院长卢萍一次点出了7项重点,治疗方式与大型三甲医院几无差别。

“平均年龄88岁以上,很多都是失能失智老人,堪称最脆弱人群。”卢萍说,护理院自2020年以来几乎一直是封闭管理,也保持着老人零感染。社会面放开后,护理院内也开始感染,一些脆弱老人感染后基础疾病加重,死亡率有所上升。

大规模感染扑面而来,闵行区推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内养老机构、护理院对接,形成医联体,共同对抗病毒。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1月3日下午来看过我们的危重症老人,现场指导我们如何识别病情发展、规范用药;区卫健委不断通知我们参加各种线上培训活动;区中心医院呼吸科主任把我们老人胸片全部看一遍。”卢萍说,通过医联体,护理院获得区级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重加持:需要药物,包括小分子抗病毒药,向所在地华漕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使用,能优先保障;对病情复杂的患者,家庭医生向医联体牵头医院专家团队发起会诊,会有联合会诊,就地诊疗。

闵行区共有3家护理院、67家养老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辖区内养老机构、护理院建立对接,由家庭医生做好定期巡诊。开展巡诊以来,累计巡诊2290人次,养老院上门巡诊1380人次,配药1429人次,推动养老机构诊疗愈发规范。

在闵行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眼下,闵行区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家又新增一台CT机,社区医疗诊治能力进一步增强,“急诊-病房-社区-居家”流动机制运行得也越来越顺畅,把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

(本文图片均为巨云鹏摄)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