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再访潇湘之二十衡阳之六 石鼓书院【2】
来源:辽河怒涛     时间:2023-03-25 20:59:42

过了禹王亭,才是石鼓书院的大门,门横匾由现代书法家沈鹏书写“石鼓书院”四个大字。只见篆书对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刻于门两侧,也出沈鹏之手。掩映在翠竹绿柳之中,显得十分古雅。


(资料图片)

石鼓山与道教文化有颇深渊源,后建立石鼓书院以“四书五经”作为正统教育教材,这幅对联是对石鼓书院的真实写照。

进到门里,更看到一面巨大的石鼓。高约2.8米,直径1.6米。北魏时期郦道光在在《水经注》中记载:“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呜则土有兵革之事”,寓意鼓响就有战争的发生。所以就有个叫卢龙的大力士将石鼓推进深潭的故事。被称为有“鼓敲不响”之绝。眼前看到是是1956年建石鼓公园时凿制的。

由石鼓左侧石阶而上,眼前有两个祠堂,左为“李忠节公祠”;右为“武侯祠”。这两座祠堂本身与石鼓书院并无直接关系,但是由于他们在衡阳的事迹都发生在鼓山,所以在历史上先后移到至石鼓书院。

武侯祠为纪念诸葛亮而建,武侯即诸葛亮(181一234年),因其曾封武乡侯,故世称武侯。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任荆州牧,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驻临蒸(今衡阳,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今郴州辖县)三郡粮税,相传住在石鼓山上,后人原在临然驿旁建了武侯祠,宋代重修时移现址。南宋张栻曾作《武侯祠记》并亲笔立碑。

站在武侯祠前,二青范鹤年书写的门柱联:“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相见当日;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久远的三国时代:群雄逐鹿,刀光剑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左侧印李忠节公祠,是为纪念南宋潭州知州(今长沙)兼湖南安抚使李芾为抵抗元军举家殉国而建

史载,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久攻不下潭州,大小战斗几十次均没有攻下潭州。开始围困潭州3个月,谭州城内弹尽粮绝,十二月对潭州总攻,城门被破,李芾边战边退到熊湘阁住处,将家中的妻子儿女叫在一起杀掉,积薪焚尸,又与元军搏杀,刚出门元军扑来,他砍死十几个元兵,担心被俘受辱,拔剑自刎而死。

李芾殉国消息传出,潭州城全城官兵百姓,都投入战斗,与元兵巷战,坚强不屈,誓死不投降元军,“多并家自尽,城无虚井揽林立者,累累相比”。

有诗云:“马殷宫前江水流,定王台下暮云收。有井犹名贾太博,无人不祭李潭州”。

明代时,李忠节公祠建在衡阳他故居城南金鳌山上,清初移建石鼓山,同治年间重修石鼓山书院时,时任兵部尚书彭玉麟为祠题联:“义烈炳潭州,干秋英名垂竹帛;崇祠仍故宅,一龛清供有梅花”。篮扬李芾铁骨铮铮,为民族大义牺牲的精神。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