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讯:飞凡的“黑马逻辑”
来源:搜狐汽车     时间:2023-04-03 19:53:10


(资料图片)

所有励志的故事总有一个“不认命”的理由,三月,比亚迪的累计上险量已经超越南北大众的总和,长期稳居“第一”的上汽,是时候需要将这场主动求变的自我革命进行地更加彻底。

而作为上汽集团向上转型的先锋,飞凡汽车不负期望,推出了第二款产品飞凡F7。无论是从它主打舒适的差异化定位,还是极致的产品力来看,飞凡F7表现出了重塑当下中高级轿车市场格局的气势和实力,也让飞凡汽车离“非凡”更进一步。

如今的新能源赛道愈发拥挤,能让我们脱口而出的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新能源品牌除了入局早,还在智能、技术、服务等细分领域占领了用户的心智。

飞凡汽车要想获得“上桌打牌”的机会,就亟需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力,建立起产品的护城河。这是最难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从试驾的体验到发布会当天的宣传策略来看,飞凡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要做电动车中最懂“舒适”的品牌。

舒适一词,放在豪华纯电市场并不鲜见,但却始终没有标杆产品。大多品牌都选择在看得到的设计上追求标新立意,在用料和空间上讲故事。

此外,还有很多大厂在智能化、动力性能上反复“卷”参数和配置,也往往忽略了舒适性这个本原问题。而这在我看来,是当下纯电豪华轿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需要认识到的是,由于携带大电池带来的结构性变化,电动车的地板普遍较高,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座椅设计,只是单纯地设计全景天幕来提升车内座舱空间,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此外,很多乘坐过电动车的人都表示有“眩晕感”,仅仅归纳为“动能回收模式”的问题也是不严谨的,很多品牌考虑到产品定位、制作成本等问题,面对用户的痛点也只是“浅尝辄止”。

很显然,飞凡意识到了“乘坐舒适”的这种目前市场稀缺的价值,并且通过技术创新去优化,并进行了智能化的拓展,力图在自己的主战场上建立绝对领先的优势。

发布会上花了大半篇幅介绍的“巴赫座舱”,便是飞凡针对驾乘体验给用户的专属答案。

飞凡F7的座椅设计从力学的底层逻辑、中层策略和顶层配置上都经过思考,其座椅不是简单的“软”,也不是简单地打着“人机工程学”的幌子,而是基于上汽构建的国内首个全指标中国人体格特征数据库研发而来,其在试驾过程中带来的优于同级的柔软度、支撑性、包裹性就是最好的证言。

舒适不是单向度的,极致的舒适必定是涵盖静态和动态的体验,照顾到用户视、听、嗅、触、味等五感的感受。

除了座椅上“煞费苦心”,飞凡F7还具有稳定的运动学底盘,媲美D级豪华车的95%综合隔振率,以及全球首创的巴赫3D矢量音效技术、智能晕车舒缓系统,超越同级的加速制动性能,以及比肩D级豪华车的车内语音……这一系列的舒适体验让产品的舒适标签更加鲜明,也将成为飞凡F7的价值筹码。

诚如飞凡CEO吴冰所言,只要大家记住了“每个座位都是C座”,飞凡F7就是成功的。

刘润曾经讲过商业演化的一个基本规律:把更丰富的东西,以更便宜的价格,用最方便的方式,交到用户手中。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拒绝“占便宜”的感觉。

三月的车市,因为东风系大规模补贴降价变得异常“喧闹”,“21万的C6,狗都不要;12万的C6,不要是狗”的梗也再次证明飞凡F7的定价策略是“顺人性”的高明做法。

如果选择“车电分离”服务,只花15万元就能拿下一辆高配置的中大型纯电型轿车,这样惊艳的价格可以解读为诚意,也可以理解为底气和野心。

在飞凡F7主攻的20-30万的主流市场,已经有了宝马三系、奥迪A、奔驰C级这样的强势豪华品牌,纯电领域还有特斯拉Model 3、蔚来ET5、小鹏P7i和汉EV这样的种子选手。

可即便如此,飞凡F7的产品力也能位列第一梯队。

因为相比起同价的传统燃油车,飞凡F7拥有着更大的内部空间,更舒适的乘坐体验,更低的用车成本等等,最重要的是还创造了领先一个代际的智能出行体验。

跟飞凡F7舒适标签相差无几的便是其智驾水平和性能表现了,即使是在“价格战”如火如荼的当下,飞凡F7在对标同级的纯电车时,也没有太大压力,无论是硬件配置还是软件实力,无论是续航,还是空间、颜值,这个价位的的飞凡F7都能做到“高而不端”。

从配置表和现有的参数来看,飞凡F7绝对称得上是“上汽(自主)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台车”,看得到在行业大洗牌的关键时期,上汽自主品牌正在铆足全劲,在中高级新能源轿车市场中为自己夺得“一席之地”。

飞凡自然也知道,这张用在F7车上的“超值牌”可以救急,但却不能续命,未来的竞争还是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上的硬核比拼。但它亟需一次瞩目,一些来自用户的购买冲动。

意料之中,飞凡汽车当天的订车页面以“宕机”宣告了飞凡F7的“出圈”,它接下来又能否以极智舒适产品力为自己赢得一次翻身机会,将声量转化为销量呢?

私以为,飞凡胜算是很大的,从飞凡F7如此大胆的定价我们应该看到背后为其“兜底”的上汽,飞凡能花三年时间去打磨一辆车,然后在一夜间被公众认识的“魔法”不是在资金上都捉襟见肘的新势力可以学会的。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始终认为,当下很多技术、体系实力雄厚的车企只是处于转型的疼痛期,慢一点,不代表无法快起来,而在于车企有没有看准未来发展的方向,抓住当下市场的真实需求。

飞凡F7的“一夜成名”教会我们的是,新企业固然总是灵活,噱头足,但是大厂的优势也不可小觑。

对于见过大风大浪的大厂而言,只要沉稳、扎实地做好用户真正需求的产品,市场终究不会辜负它们。而这也提醒我们,不要被眼前的销量和声量限制住对中国汽车市场未来格局的想象。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